|
在旧社会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女子是不允许上学念书的。20世纪20年代前期,恭城瑶族自治县(1990年9月前为恭城县)县城仅有高级小学和初级小学各一所,且只收男生。
1926年,县教育科开始重视女子教育,同意办一所女子小学。于是在文昌宫东侧的“劝学所”旧址开办了恭城第一所女子初等小学“淑德学校”。用林文俊老师(当年淑德女校学生,新中国成立前后在恭城中学任教)的话来说,“是五四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恭城女子教育的蓓蕾初放。”当年的教育科从桂林聘来一位师范毕业的女教师章琦,另一位是本县刚从外地回来且受过新文化教育的张显瑛。章琦被任命为校长,张显瑛为教导主任。因为没有其他的教师,章、张二人便兼任了全部教学任务。新生事物的发展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地方教育当局的脑筋开了窍,可学生家长的脑筋还依然如故,许多女生因此不能上学,有些已入学的也往往半途而废。
但新事物毕竟是有生命力的。淑德女校学生终于达到80多人,分甲、乙两个班,课程设有语文、算术、常识,间或也有图、音、体等课。授课教师除原来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外,又增加了7位女教师和1位男教师。唯一的男教师王伟人是恭城杨溪村人,从他当年留给学生的一首七言绝句可见其风骨:“自惭头脑太冬烘,淑气氤氲淑德中。窃喜门墙多桃李,他年应作女英雄”。由于当时女校不办高小,初小毕业便只好回家。1927年,淑德女校校址因故变为了剧院、赌场、烟花馆。可见,在当时开办女子教育是何等的艰难。
1930年,间断了两年的恭城女子教育,再度为春风拂苏。由上海返来的曾兆祺老师非常重视女子教育。经过他的努力,另择该县周王庙(今之周渭祠)作为新校址,又办起了女子小学,并开办了高小班,章琦再一次来恭城任女校校长。女校教师除教学外,还积极开展反封建的宣传活动,曾经演出过大型话剧《孔雀东南飞》。其中何若冰(湖南江华县人)最受学生们的敬重。她利用每周一举行的孙总理纪念活动作讲坛,大力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以及新文化思想,反对“三从四德”,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做生活独立的女青年。她向学生们介绍秋瑾女侠的事迹和诗词,其中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学生流向了社会。诗曰:“不为身兮不为家,茫茫何事任天涯。愿将脑海文明浪,播及同胞姐妹花。”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在抗日怒潮澎湃之时,深切影响了学生的思想。
县城女子学校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当时在阳朔县当县长的北溪村莫遗贤的办学热情,也想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大村庄办所女校。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北溪女校很快办了起来。为便于管理,遂将淑德女校改称恭城县第一女校,北溪女校为第二女校。至1934年秋,女校奉令与高小和初小合并,改称国民基础学校。至此,结束了恭城第一女子学校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