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栗木上宅村的周氏古民居
日期:2010-05-27 | 作者:周昱麟文/摄| 来源:桂林晚报 | 关键字:栗木上宅村、周氏古民居 | 加入收藏
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
雨帘子挂在四合院屋檐上
上宅村中古民居高耸的马头墙脊
皇帝御赐科举及第的举人、进士的系马桩石
村民周品年家中收藏的光绪二十五年的匾,上面刻有“讲慎联芳”四个大字
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上宅村的周氏家族,是该县周氏人家的根和“源头”。恭城、莲花两镇和嘉会、西岭、平安等各乡的周姓人家,均从上宅村迁来。而该村的祖先,又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莲家祠所在地灵川九屋江头村同出一脉,所祭祀祖宗的祠堂,也均称为“爱莲堂”。
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北面40公里的上宅村委,有34个村民小组近900户3600余人,为栗木镇最大的村。其中周氏人家有287户,1370余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多。据村里保存的周氏家谱记载,该村古称“粤西昭州恭城龙渚市御史塘”(恭城古属昭州今平乐管辖)。村主任周雄化说,他是周家唐代南下的始祖归仁公的55代后人。
记者查阅周氏家谱,灵川的周家先祖是宏谦公,上宅村的周家开山老祖先为宏立公,他们都是唐朝初年从山东青州南迁的周氏始祖归仁公的后裔,且是24个叔伯兄弟———“24宏”当中的两个。归仁公的16世孙是北宋大理学家周敦颐,江头周家为其后人;而上宅村的周家人则是另一分支。
73岁的周品全老人说,周家人是唐朝年间从湖南来到上宅村的。这与1992年版的《恭城县志》的记载“(恭城)周姓始祖于唐代由湖南舂陵(今宁远)迁入上宅、西岭及南坪等地”相吻合。
上宅村依山傍水,一条宽约2米的小河绕村而过,村民们称之为“宋河”。沿河有一条两三米宽的鹅卵石路直通东北方10公里外的观音乡,村民说,它是从前观音百姓来栗木赶圩的古道。过去小河两边是一条一里多长的街道,满街的商铺门面,人来人往的好热闹,后来很多周家人搬走了,街市也渐渐冷落了。
上宅村周氏有“上、中、下”三座祠堂,清代的古民居保存较完整的有二三十座,均为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村中原有个古楼,前年冬已崩塌,从残垣中的碑刻看,古楼在光绪三十一年重修过。楼上原有个神亭,楼前面对一个弯弯的“玉壶塘”,塘上原搭有戏台,过年时唱“西游”、“水浒”和“封神榜”等传统戏。“玉壶塘”的旁边竖立着几块封建时代皇帝御赐给科举及第的举人、进士的系马桩石,可见古代该村入仕为官者有不少。
村里老四合院多坐西朝东,周围是五六米高的青砖风火墙。从大门进去有二门,中间是长方形的天井,两边为上下两个堂屋,下堂屋又称“倒堂”,老百姓简称它们叫“上下座”。大门侧面有厨房,“倒堂”两边有厢房,主人住在二层的木楼上。周氏人家均为瑶族,说瑶语。村民说,他们的话与灵川大境瑶族乡的话相同,早饭叫“一斗拜”,晚饭叫“母约”,吃饭叫“切约”。各家堂屋中央的香火台前有一长方形的雕花樟木桌,桌上摆供品,香火台上方贴着大红纸,中间是墨写的大字“天地国亲师”,两边分别写的是:“细柳营中延俎豆,爱莲堂上荐声香。”
村中的祠堂没有灵川九屋江头村的规模,仅为单座的建筑,中堂为4立柱穿斗式抬梁结构,占地四五十平方米。而四合院却极有气势:它分别为3进或4进,四面的青砖高墙楼房包围着一个长10余米宽2米的天井,天井周围有20余厘米深的阳沟,四边铺着长条青麻石,俨然一座森然的洞府。下起雨来,似一条银色帘子挂在院落间,十分壮观。
周品全老人家中收藏着一块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横匾,上面刻有“护庭绚彩”4个镏金的楷书大字,为当时的恭城县知事赠送给太公周通歧庆贺其母亲寿辰的。周品全说太公考上进士后没出仕,这四合院和香火台都是在他手上做的,算来有近两百年历史了。村里像他家这样的老匾有十几块,周家人祖上出了很多官,比如老祖太公周仁左,永乐庚子科考举人得了头名解元,出任广东潮州知府,儿子3个:义向、义方、义从都点了进士,也都当了官,村外的祖坟上有碑刻记录的。明末时,上宅村还叫“黄土田”,清乾隆以后改称为“上宅”。
记者询问村民,各家的香火台上那副对联是何意?他们一下说不清楚。记者查阅资料后分析,汉景帝和汉武帝时的大将军周亚夫,他驻扎军队的地方叫“细柳营”;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因喜爱莲花写有《爱莲说》,周家后人为纪念他,将周家的祠堂命名为“爱莲堂”。
村民说,去年的全国文物普查,县文管所的专家们已来考察过几次。
记者与恭城瑶族自治县文管所秦所长联系,他说,上宅村的古建筑保存尚好,已整理资料呈报上级,拟申请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