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恭城县城吉祥街44号内的天井照壁上,有一件名声大噪的遗墨,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或许还亲自造访过,这件遗墨的作者是马君武,形式上为中间一幅中堂,左右一副对联。中堂内容为《孟子·滕文公下》中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署名马君武,并钤有一枚小篆朱文印章。对联是:“游濠梁而适性,得云雨以扬鳍。”这件遗墨见证了马君武与恭城的同庚兄弟郑兰征之间的友谊。但是,你知道吗?在吉祥街49号内的天井照壁上,有着一件更为重要的遗墨,多年来似乎无人提及,一直寂寂无名。秦冬发 文/摄 重大发现 2011年9月15日,我率队前往恭城拍摄纪录片《桂林百年辛亥四牛图》,主要目的就是前往吉祥街44号拍摄马君武的遗墨。在寻访过程中,我们无意间闯进了吉祥街49号,在这家的天井照壁上,我们有了一个重大发现!照壁上绘就的是一幅稚童老翁图,左右是一副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对联的书法笔势开张,气度不凡,署款单一个“抟”字,联上跋语中可见“希夷”、“长素”字样,相信有人看到这里就该要惊呼起来了。不错,这则楹语与北宋著名道人陈抟有关!与清代领导公车上书的康有为也有关! 我在当年的文章中写道:“这是一副很有名气的对联,上联:开张天岸马;下联:奇逸人中龙。对联中间有一幅画,画的是寿星、童子,可惜墙体剥蚀,大部分画像都缺失了。对联的题款部分又被石灰水覆盖,特别是下联的款识绝大部分看不清楚。哦?长素先生?康有为,号长素!这里面应该大有文章!……可惜题写款识的人名辨认不出,日期好像是癸亥年中秋之后,那极有可能指的是1923年。” 跋语内容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4年过去了。前段时间读到清代桂林画家朱树德的一段话,他说:“山水之胜,虽一方一隅之间,一二名境,无不郑重传之,况属在首郡者乎!宋范穆公石湖尝评桂林山水甲天下,吾人生于斯长于斯,不可不知其胜。”朱树德所言,于我心有戚戚焉。这里虽是说桂林胜景,但其于桂林文化岂不也一样吗!“吾人生于斯长于斯,不可不知其胜。”诚哉斯言。于是乎,4年前恭城的重大发现浮现脑海。 首先要弄清楚对联上的跋语内容。我翻出当年拍摄的不同角度的照片,在电脑上一点点仔细辨认,放大缩小,左瞧右看,倒腾来倒腾去,忙活了好一阵子,伤脑筋的是部分跋语被石灰水遮住,根本看不清楚,也不知道遮挡部分到底有多少字,遑论解读、破译了。还有的字看上去一笔一画似乎很清楚,但是这书法写的到底是个什么字呢?你瞪大眼睛看着一时被放大一时又被缩小的字,被放大缩小的字也一个劲地看着你。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可眼前这字,你却实在认不出来。经多方比对、思索,最终仅得如下结果——— 上联跋语:□希夷先生临石门册子其集为楹语当在明之□……风骨之高此十字足以尽之海内留□展转□。下联跋语:刻□失笔□道人因以重值访购得之□□长素先生假去□□□□索……墓田丙舍需款□□□□□友……□□道人有□于长素□□□得□□癸亥中秋后农□熙注。 这实在是让人有点沮丧了。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屏幕上的楹语清清楚楚,左右两侧的题跋却迷迷蒙蒙,若隐若现,叫人抓狂。 第二天,忽然想起4年前,我曾经为这副楹联建有一个文件夹,里面会有什么资料呢?找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份文档,记录了自己当年做过的一些功课。我把找到的资料和破译的内容发给当年陪同我们寻访的恭城友人,作一参考。不过,就跋语而言,这依然是一份不确定且并不完整的答案。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对联由北宋初年著名道士陈抟所书,是晚明时期的人集陈抟字而成的一副对联。康有为非常喜欢这副对联,曾多次临摹。恭城照壁上的这副陈抟对联其下联的款识有几处不甚清晰,暂时还无法破译。但与康有为有关,而且是讲了一个与康有为有关的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据说,书坛名家清道人(李梅庵)花了四百块钱购得宋朝陈抟(希夷)写的一副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有一天,康圣人来拜访,突然就看到了这副对联。他说,借我欣赏一下。清道人很爽快地让他拿走了。要知道,清道人是个穷人,他是咬着牙买下这副对联的。可康圣人欣赏完后,就不归还了。直到清道人去世,康圣人也没有归还。后来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农髯)站出来为清道人抱不平。他写信给沈子培(寐叟)说:“梅庵活着时是个穷人,死了后,他的家属更难了。更生(康有为,号更生)是怎么回事,太对不起老友了,他如果不把陈希夷的对子还给清道人家属,就要送一千元奠敬不可,不然我就要请律师和他打官司。”康圣人架不住有人这样攻击他,只好把钱出了,对联却留了下来。 上联的款识是:“此希夷先生临石门册子,其集为楹语,当在明之季叶。其书风骨之高,此十字足以尽之。海内流传,展转橅” 下联的款识是:“刻,乃失笔法。道人□以重值,访购得之。复(后?)为长素先生假□。道人殁,始索还,仍以墓田□舍需款识(?)之□□□□。海内但知此书显(?)于道人,有功(?)于长素先生,斯得之矣。癸(?)亥中秋后(?)□□□注。” 跋语辨认不全,无法获悉确切内容。事情似乎就只能到此为止了。不承想,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经过了又一天的努力后,回报终于欣欣然来到眼前,让人惊喜万分。世界书局1925年6月出版的《名人楹联真迹大全》收录有这副对联。联上的跋语也尽显眼前:“此希夷先生临石门册子,其集为楹语当在明之季叶。其书风骨之高,此十字足以尽之。海内流传,展转橅刻,多失笔法。道人因以重值访购得之,后为长素生先假去,道人殁,始索还。仍以墓田丙舍需款,让之彝午世友。海内但知此书显于道人,有功于长素先生,斯得之矣。癸亥中秋后,农髯熙注。”从跋语可知,康有为并没有留下这副对联。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书法通鉴》一书也收录有陈抟的这副对联。 五位书家 确切地说,这不是陈抟写的对联,它是后人集陈抟的字组成的一副对联。据悉,能流传至今的宋代楹联实物少之又少。桂林留春岩里镌刻的对联“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楹联实物,是一副石刻联,它镌刻于南宋淳熙乙巳年(1185年),迄今已有整整830年。 要了解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掌故轶闻,先要了解跋语中涉及的五个人。希夷先生,指的就是陈抟。陈抟,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希指听而不闻,夷指视而不见,出自《道德经》),常被视为神仙。道人,指的是李瑞清。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江西抚州人。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长素,指的就是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彝午,指的是赵恒惖。赵恒惖(1880—1971),字夷午、彝午,号炎午。湖南衡山人。湖南军政首领、中国首任民选省长。1922年3月,孙中山在桂林督师北伐。3月16日,时任湘军总司令兼湖南省长的赵恒惖拒绝北伐军过湘,致使北伐计划受阻。农髯,指的是曾熙。曾熙(1861—1930),字季子,晚号农髯。湖南衡阳人。书法家、画家、教育家。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南曾北李”之说。跋语里涉及的这五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书法都十分了得。 陈抟书法 康有为、李瑞清、曾熙、赵恒惖四人的书法作品存世量多,而陈抟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主要就是“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十个字。世人是如何评价陈抟书法的呢?萧天石《道海玄微》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贾得升在华山,尝语人曰:“我先生无事不超人,故能与天地同大。作书作画,无不笔势奇伟,铦厉奇崛,风路险峻,妙契自然。”又曰:“先生字画,刚劲挺然,有雷霆万钧之势,有笔撼五岳之气。要非天地轮诚,造化钟灵,便难能有此振古迈今之奇迹也。”希夷先生之书画,画则绝难得见,书法亦极稀有。黄龙山人亦曾以“书法千古称神品”颂先生,平实论之,先生在书法中之地位,确较秦之李斯、汉之蔡邕、张芝、魏之钟繇,晋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初唐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盛唐之李邕、张旭、颜真卿等诸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历代名家书法,均可学而至。希夷之书,得之神功,别有仙致,故不可由学而至。近人康有为于北魏用力极深,后一度曾学先生体,亦仅得四五分形似耳。 北宋书家石延年在观看了陈抟的书法后,曾题诗一首,赞道: 希夷先生人中龙,天岸梦逐东王公。 酣睡忽醒骨灵通,捥指拂拂来天风。 鸾舞广莫凤翔空,俯视羲献皆庸工。 投笔再拜称技穷,太华少华白云封。 曾熙癸亥八月和十月跋语 石延年说,在陈抟面前,王羲之、王献之都属“庸工”,这个评价也不可谓不高了。王羲之在唐代时就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草书十分了得。石延年,何许人也,竟如此贬抑二王以称颂陈抟书法?石延年,字曼卿,号葆光子,喜剧饮,世疑为酒仙。善书,书法笔画遒劲,范仲淹谓:“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实为神物。”宋朱长文《墨池编》云:“曼卿正书入妙品,尤喜题壁,不择纸笔,自然雄逸。”苏轼称:“曼卿大字,愈大愈奇。”其在桂林龙隐岩的一幅正书《宋·朱希颜跋刻石曼卿书钜鹿介之北轩题记》就是一幅正书妙品,朱希颜在跋语中说:“曼卿词墨妙一世,片语只字流落人间者,率宝藏过珠璧。”可见,石延年称颂陈抟书法当不是谀辞,不是随口胡诌的。石延年的这首诗写于康定庚辰岁(1040)十二月十四日,萧天石说,“原迹裱存于希夷一联之上端”。不过,我们看到的是裱存于上联的下端。 北宋石延年题诗拓片 不同版本 希夷先生人中龙,天岸梦逐东王公。我们猜想,或许晚明人就是从北宋石延年的题诗中得到启发,遂集陈抟字组成了“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样一副五言楹联。赵恒惖家收藏的这副陈抟楹联——— 也就是清道人李瑞清当年“以重值访购”得到的这副陈抟对联——— 除了上下联的左右侧题有曾熙的跋语外,上下联的下端还分别有一则跋语。上联下端的跋语就是上文中我们提到的北宋石延年的题诗,在石延年题诗的右侧有四个字:“希夷仙迹”。萧天石谓,此乃“明成祖国师沙门道衍”所题。下联下端的跋语乃顺治八年(1651)秋九月谢存仁题写的,跋语中介绍了这件作品(跋语中称“此书”)的流传情况及自己是如何获得它的。 恭城吉祥街49号内的天井照壁上摹写的陈抟五言楹联,与赵恒惖家所藏的陈抟五言楹联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省略了上下联下端的北宋石延年、明代道衍和清代谢存仁的跋语,其余的则完全一样。联上曾熙的跋语,题于癸亥年(1923)中秋后。其实,曾熙还有另外两段不同的跋语,一段题于癸亥八月,内容为:“此十字册,向藏嵩山,好事者改为十字联。海内转相句刻,但具皮相。今观墨迹,直使古今书家,一齐俯首!盖别有仙骨,非临池所能。”另一段题于癸亥十月,内容为:“此物李文洁得之。欢天喜地,因以所藏乾隆旧锦付装池,乞熙详题。未一月,康长素假去,苦索未归,及文洁殁,始归之。置熙箧,又两载,卒以建造玉梅花庵乏款,遂以之让与彝午世友。此物既为文洁、长素与熙所宝爱,愿世友秘之。”萧天石将曾熙的这两段跋语分别叙述为“观后手注”和“继跋”,遗憾的是,这两段跋语是否装裱在楹联上呢?如果装裱了,又是裱在联上的哪个位置呢?我不得而知。 起初,我是看到了题于癸亥八月和十月的跋语照片,其中题于癸亥八月的跋语右侧似乎也有“希夷仙迹”字样,好像就是将石延年的跋语换成了题于癸亥八月的跋语,这种情况让人困惑。 至于坊间流传的轶闻掌故,却又的的确确显示这两段跋语应该是题写在楹联上的。高拜石《新编古春风楼琐记(十)》中《书法让能——— 曾农髯书法沟通南北》记载云: 宋初陈抟,世称“希圣先生”,遗墨中有一副对联,句为“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其字奇崛苍浑,有虎跃龙腾之势……此遗墨于民初在上海发现,清道人那时卖字已有些钱,遂不惜重金把这件稀世之珍收买了下来,欢天喜地地用所藏的乾隆旧锦精装,并请农髯一起观赏。农髯即题其上云:“此十字直使古今书家一齐俯首,盖别有仙骨,非临池所能也。”其时康有为亦在上海,听说希圣法墨由清道人收藏了,便苦苦向道人请借去临摹,道人情面难却,遂由其持去。康圣人自称精于鉴别,他的名气大,脾气更怪,生平见不得奇书珍籍、古董、名字画,见了便一定要到手,到了手更不肯放。他从清道人处借到这副稀有的对联,喜爱至极,张之壁间,朝夕相对,久而久之成了“刘备借荆州”,不提起了。清道人逝世时,康写联哀挽,并亲往吊祭,极尽怆痛之情,当时自不便向他索取。过了些时,道人之侄李仲乾为了此事,曾亲到康宅投谒,想问康要回来。圣人知道来客之意,一见面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说道人生前和他如何交厚,如何亲密,说得凄怆至极。这样仲乾便无法开口,结果空跑了一趟。农髯知道了,很不以为然,自告奋勇,亲访叩圣人之门,终于把对联要回来了。以后李家为在牛首山建造“玉梅华庵祠墓”需款,不得已以五千银元卖归赵恒惖先生。农髯又在联上题曰:“此物李文洁得之,欢天喜地,因以所藏乾隆旧锦付装池,乞熙详题。未一月,康君长素假去,苦索未归。及文洁殁,始归还之,置熙箧又两岁,卒以建造玉梅花庵乏款,遂让与彝世友。此物为文洁、长素与熙所宝爱,愿世友秘之。” “农髯即题其上云”、“农髯又在联上题曰”,言之凿凿,只可惜题有曾熙这两段跋语的陈抟五言楹联,我没看到,莫非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陈抟五言楹联吗? 后来,我竟然查到了一个全新的版本,楹语还是“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字,所不同的在于楹语左右侧没有了曾熙题于癸亥中秋后的跋语,楹联下端的跋语也有变化。在上联的下端从上往下排列的分别是石延年的题诗和谢存仁的跋语,下联的下端从上往下排列的则是曾熙题于癸亥八月和癸亥十月的跋语。 另外,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也有一件陈抟的“开张奇逸”五言联句碑,它不同于楹联形式的版本,跋语中称为陈希夷“十字卷”。镌刻形式为横排两行,从右往左读,上一行刻“开张天岸马奇逸人”八字,下一行刻“中龙”二字。下一行从右往左还依次镌刻有北宋石延年的题诗,以及清同治七年(1868)仲夏陈肇镛和路璜两人题写的两则跋语。至于楹联形式的版本上题写于顺治八年的谢存仁跋语则不在其中。 噫!少少十字,经由不同的掌故轶闻,竟然演绎出多个版本,足见世人对陈抟书法的喜爱,无怪乎这件五言楹联一经刻出,迅即流布海内,惹得世人争相摹刻了。 海内流传 陈抟法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在历代藏家口中或称“墨卷”,或谓“楹语”,或云“十字卷”,或曰“书”,所称不一。从清代陈肇镛的跋语中,我们可以知晓陈抟“十字卷”在海内的流传情况。当年,陈抟在碧虚观写下“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字,张挂在白云堂壁。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游客将其偷走,后来在太原找到,由临颍张氏收藏。明洪武间由金华宋氏收藏,宋氏因党难原因,作品被收归国有(遂入内府),后来赐给盱眙李曹园家。清初归阳夏谢氏(即谢存仁),道光初又由江右曾宾谷收藏。高要苏赓堂在京都时,曾从曾宾谷的儿子曾笙巢处得以手摹一卷,他嘱咐陈肇镛和路璜将其摹刻于河南洛阳之伊阙山,此即今日大家在洛阳龙门石窟看到的陈抟“开张奇逸”五言联句碑。只是这件碑刻不是楹联形式。 至于有曾熙题跋的陈抟五言楹联,后来随赵恒惖去到台湾,一直秘藏府邸。萧天石《道海玄微》一书中记载云: 先生书法,现仍流传人间可得一窥究竟者,唯衡山赵恒惖先生所保存之一联。唯一向不肯轻易示人,去岁夏秋之间,张大千、马寿华、张维翰、梁寒操、贺衷寒,与余等十数辈,拟发起筹建“陈希夷祠”,始以复制品公之于世,然为数亦极有限。 1970年春,赵恒惖决定将陈抟此联影印行世,得款用作兴建陈希夷祠的基金。这一年,赵恒惖已是91岁高龄,他亲自为此联书题了长跋,书体为其最为擅长的隶书,其跋云: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墨迹,为宋陈希夷先生抟所书。按是联略有三奇: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微时在华山与希夷对弈,希夷询:“以何为注?”太祖戏曰:“即以华山为注,何如?”太祖棋败。后即帝位,为希夷令免华山征捐,世所谓“赢得华山一局棋”是也!是人奇。宋诗家石曼卿延年谓是联“俯视羲献皆庸工”,清书家曾农髯世伯熙更谓是联“直使古今书家一齐俯首”,是书奇。是联造语豪迈,破石惊天,是语奇。抑有进者,凡盛朝开国,恒有高人奇士点缀其间,为江山生色。如严子陵之于汉光武,虬髯客之于唐太宗皆是。是联存吾箧数十年,无人言及。近张岳军先生屡促影印,小儿佛重,遵即印就。……而此联适出,英光逸气,俨如严子陵、虬髯客之重履人间。” 1971年,赵恒惖仙逝。这副楹联由其子赵佛重收藏,后来,此联又为南怀瑾所藏。 至于恭城吉祥街49号内的这副陈抟五言楹联,它是何时摹刻上去的?这其中又有什么轶闻掌故呢?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 转载今日恭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