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著名的清官自然是家喻户晓的包公。然而,人们并不熟知的另外一位清官,他的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事迹,比包拯早了整整六十年。他就是从桂北恭城走出去的瑶乡赤子,大宋开国贤臣周渭。 周渭官至朝廷监察御使,深得宋太祖赵匡胤的赏识与信任。若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周御使,最恰切的便是人们常说的两句话: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包拯将周渭视为前辈楷模。周御使不畏强权、公正廉明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同样也是监察御使的包拯。 周渭字得臣,恭城路口村人。生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卒于北宋咸平二年,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 周渭的官声政绩,是他以自己的良知与胆识,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从现存的资料看,周渭执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廉明果断,毫不留情。初任白马主簿时,上任伊始,就把贪赃枉法民愤极大的县官斩首示众。在任兴州通判时,把放纵部下为非作歹的监军就地正法,整肃了军纪,恢复了秩序,百姓安居乐业,万民称颂周渭。周渭调职时,兴州百姓牵衣顿首,拦道挽留。 周渭每到一处,首先就是整顿吏治。任永济知县时,立即查明贪赃枉法、敲骨吸髓者,全部逮捕。其中不少人有大名府高官作后台。有人便按照官场潜规则,友情提醒周渭,先把名单通报大名府,否则将来吃罪不起。周渭也知道大名府的主帅符颜卿是权倾朝野的太师爷,还有魏王爵衔。对此,周渭偏偏来一个逆向思维,与贪官污吏的保护伞对着干,行“替天行狩”之责,将这些罪大恶极的害虫就地正法,然后依程序上报。一时众官震怖,吏治肃然。 周渭曾调任两浙东、西路转运使,殿中监察御史,行监察百官维护纲纪之职。太宗有感于周渭以身作则、克尽职守,赐紫金袍一袭,以示嘉奖。 周渭虽为朝廷官员,但一直心系乡土。曾奏请减免赋税、重定田税,提倡办学、开发民智。恭城瑶乡一直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是恭城原本叫茶城,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茶税让地方不堪重负。周渭怜悯百姓,遂将茶城改为恭城,免除了繁重茶税,解了百姓危厄。史上茶城改恭城确有其事,只不过是发生在宋以前的唐代。据《恭城县志》(光绪十五年重刊)载:“隋末梁肖铣起兵巴陵,据粤境,始分平乐地置县,曰茶城。唐武德四年平肖铣,更名恭城县。”恭城人民将之放在周渭身上,表示了恭城人民对周渭的感念。 周渭从政之余,间或也写些诗词。其中收入《全宋诗》的几首颇受后人称道。其《游兼山》中有此二句:“踏破层崖心未折,凤凰山后鹧鸪啼。”兼山在恭城县境内,又名银殿山。海拔一千八百余米,是茶江的发源地。兼山离周渭家乡路口村不远,天气晴和时,它雄峙众山之上的英姿,激发了青年周渭的雄心壮志,还让人想到辛稼轩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周渭一生为官清廉,以至家贫无力下葬,皇上闻之,赐钱十万,方才得以入土为安。每每读到“上闵其贫不克葬,购钱十万,以其子建中为乘氏主簿”这一句,令人鼻酸难禁,感慨良多。 恭城瑶乡人民一直记念着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古贤,并以出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名臣而深感荣耀。明朝成化十四年,恭城人民在城东建起一座祠堂,祭祀这位官居大宋监察御史的瑶乡赤子周渭。 周渭的诞辰为农历六月十五,每逢此日,恭城县城及四乡百姓都有献演酬神活动。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自会铭感,直到千秋万代。 来源:桂林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