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月12日讯:恭城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北临灌阳。恭城是一个古老的县城,于隋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开始置县,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是桂林市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恭城县地貌似天然的大八卦图,茶江以“S”形绕越整个城区,更添瑶乡之神秘。 据史料记载,恭城在最初置县的时候,并不叫“恭城”,而叫“茶城”,恭城的母亲河也不叫“恭江”,而叫“茶江”。恭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多为山地,当地人形容它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崇山峻岭之中各种动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山岭中生长着许多野山茶树,所以茶叶成为恭城的一大特产。正是因此,恭城人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更是创造了中外闻名的“恭城油茶”,在恭城,可以说是家家户户、日日餐餐都不离茶。因此,恭城最初以茶命名也不足为奇。 关于县名“茶城”改“恭城”,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据传,恭城盛产茶叶,在古时候就非常有名了,以致于皇帝都要喝“恭城油茶”,每年都要恭城人以茶代税向朝廷进贡,而且连年加重,百姓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与包拯齐名、出生于恭城的侍御史周渭看到父老乡亲因繁重的茶税而聊生,将“茶”字稍作变化,“茶城”便成了“恭城”。这样一来,既然不是茶城,朝廷也就不认为恭城是茶叶出产地了,从而免去了恭城的茶税。 周渭奏请朝廷减免恭城百姓的赋税史书有记载,但关于周渭将“茶城”改为“恭城”的说法,有学者表示质疑。据光绪十五年重刊的《恭城县志》记载:“隋末梁肖铣起兵巴陵,据粤境,始分平乐地置县,曰茶城。唐武德四年肖铣置平乐州治,改茶城为恭城。”也就是说恭城县名为“茶城”应在隋末,而周渭为北宋官员,在时间上早了几百年。 至于为何要“茶城”变“恭城”,后代学者更推崇“避讳说”。古人对名讳看得很重,往往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为其他字。比如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而恭城改名主要是因为六朝梁太祖之孙萧恭。据《梁书》记载,萧恭曾任湘州刺史,而恭城时属湘州,恭城是萧恭的管辖之地,为避其讳,便将“恭”地改为了“茶”地。由于萧恭勤政爱民,在他执政期间,恭城经济活跃,百姓生活富足,因此百姓们对他都很是爱戴。《梁书》中就写道:“(萧)恭至州,治果有声绩,百姓陈奏,乞于城南立碑颂德”。在萧恭死后,恭城人为了纪念萧恭,又把“茶城”改成了“恭城”。 无论哪种说法,都是后人的推测,都各有其理。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恭城”更多的体现了后人对萧恭的尊敬与怀念。一位好的地方官员,总能时刻把百姓系于心间,一心为民,百姓自然会敬他、爱他,永远记他于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