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1-26 10: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 电信/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恭城由于地处楚尾粤头,发达的中原荆楚文化与百越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交融,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清末民初时期,小小一个县城,外地经商从艺的人相继在这里修建了广东会馆、湖南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恭城月柿(当时叫恭城柿饼)已外销港、澳及东南亚一带。号称“小梧州”的莲花势江村,不时亦有香港的木材商人出现,这在当时的农耕社会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兴盛景观。
此时,县内已有鸣盛集、凤兰科班等文艺社团。每逢年节庙会,当地的群众都会延请外地或本地的文艺社团进行演出,以壮节庆声色。而相邻地域的演出活动,在规模声势方面时有相互攀比之势。本地有戏台演戏,能酬宾宴朋,成了一方水土的追求。
戏台,是艺人粉墨登场之地。在这里,他们“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演绎“唐三千宋八百”的历史故事。人民群众喜好的,就是这一口。
当时的戏台有两种,一种是砖木结构颇具工艺色彩的“千年台”;一种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戏台,事后可以拆除。在恭城,有史可查的“千年台”有12座,他们分布在县城、乡镇及农村。
最具建筑特色的是湖南会馆戏台,台底浅埋36口大水缸,以作共鸣传声之助。后台与会馆大门互为前后,是因地就势一大建筑特色。
最古老的是武庙戏台,是广西现存两座最古老的戏台之一,有400多年历史。
最幸运的是嘉会乡九板村古戏台,至今硕果仍存。每年这里的“婆王节”会期,声势看涨,是恭城瑶族文化的一个亮点。
莲花武庙戏台于1953年拆除,后来原地重建,但已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两根大圆砖柱替代了原来的四根大原木。
可惜的是,广东会馆戏台、福建会馆戏台、江西会馆戏台、周王庙戏台、西岭周王庙戏台、龙虎关戏台、恭城娱乐场戏台、莲花湖山村戏台,都因沧桑变故徒留声名了。
戏台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生产生活经验交流不可或缺的场所。传统戏台的发展是一个地方物质文明发展奠基的结果,也是一个地方精神文化繁盛的重要表现。惋惜之余,我们似乎还可想象到当年响彻在这些戏台上粤腔桂调的悠扬婉转、高亢激昂。由此而深知在那个时代相应繁荣的胜境。
武庙古戏台
湖南会馆古戏台
九板桥古戏台
均为转载
|
|